中国历代妇女形象服饰
香港文化博物馆
专题展览馆〔五〕
2002年5月29日 - 2002年8月28日
 
今日的时代女性工作家庭并重,既是勤快的工作伙伴,亦是温柔娴熟的贤内助。然而中国古代的女性又是怎样的呢?与现代生活迥异的古代,她们的形象和生活面貌是否就和我们截然不同呢?


中国历代妇女形象服饰展是香港文化博物馆今年以女性为专题年的揭幕展。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提供逾100件珍贵的文物包括历代陶俑、砖画、衣服、饰物、图卷等,具体地介绍自战国至清代两千年间中国妇女的形象、穿戴、妆饰和生活习尚的变迁,亦会展示多位历史上著名女性如蔡琰、武则天的形象和风采。


本港著名漫画家李惠珍更特别为展场的互动电脑游戏绘画多个“13点”古典美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历代妇女服饰。是次展览亦会印制展览图录和场刊,使市民对中国妇女形象服饰有深入的了解。
 
展品精选

彩绘女木俑(复制品) 彩绘女木俑(复制品) 彩绘女木俑(复制品)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
高73厘米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
汉墓出土
原件藏湖南省博物馆

侍女发式为"堕马髻",长发正中开缝,至颈后集为一股,挽髻后垂至肩背,从髻中抽出一绺发梢右垂。墨画眉目,朱唇;身穿交领大袖菱纹锦缘绢地信期绣曲裾深衣,足穿丱角履。


拱手女陶俑

东晋(317-420))
高34.1厘米
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砂石山出土

侍女面带微笑,袖手而立,髻裹巾,襦裙装,上俭下丰。
拱手女陶俑


漆画彩绘人物图(摹本) 漆画彩绘人物图(摹本)
北魏 (386-534)
纵78.8厘米、横33厘米
1965-1966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
原件藏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

司马金龙是晋皇族后裔,其父原为东晋高官,后降魏。该墓出土的漆画较完整的有五块,两面均有画。漆画上下分四层,每幅均有文字题记说明内容和人物身份,图中故事取材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画面妇女皆高髻,簪步摇,身穿交领宽袖衣裙,深衣遗制,飞襳垂髾。


彩绘骑马击球女陶俑
唐 (618-907)
高32厘米、长29厘米
1959年陕西长安县韦泂墓出土

Wei Jiong was a brother of Empress Wei, consort of emperor Zhongzong of the 韦泂是唐中宗的韦皇后之弟。马球运动于唐初时传入中国,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积极提倡,从宫廷到民间都十分流行打马球。唐代女子打马球时的?装各式各样,有女装、男装、胡装等。女俑端坐马上,身体右侧,发中分,梳双髻,身穿红翻领绿色长袍,腰束带,红裤,黑色长靴,是胡装装束。
彩绘骑马击球女陶俑


彩绘拱手女陶俑 彩绘拱手女陶俑
唐 (618-907)
高62.5厘米
1952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出土2

女俑袖手而立,梳一髻左倾抛出,当为抛家髻;高鼻小口,穿敞领小袖衣,高束腰长裙。


传周昉《簪花仕女图》
唐 (618-907)
纵53厘米 横187厘米
木版水印
原件藏辽宁省博物馆

画面中宫廷妇女梳峨髻,簪花或戴步摇;蛾眉,额饰花钿;穿齐胸长裙,外套对襟宽袖薄衣,依稀可见肌肤,彩绣帔帛。
传周昉《簪花仕女图》
传周昉《簪花仕女图》


砖画妇女结发图 砖画妇女结发图
北宋 (960-1127)
纵37.3厘米 横11.3厘米

妇女高髻,戴山口冠,抹胸,长裙,系长带花结,外罩背子,足穿翘尖鞋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卷
明 (1368-1644)
纵29.8厘米 横377厘米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俗称"七夕"。我国古代民间流行在"七夕"时妇女向织女星求智巧的习俗。图中妇女梳高髻、环髻等,穿襦裙装,有的披帛,有的腰裙,有的佩带结。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卷
Copy of the Worshipping the Weaver Maid by Qiu Ying


立凤金簪 立凤金簪
明 (1368-1644)
通高22.3厘米
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

簪头为一立凤,簪柄刻有“银作局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内府造 九成金二两外焊二分”铭文


天青纱镶花边女上衣
清 (1644-1911)
身长97.5厘米 袖通长143厘米
袖口宽46厘米 下摆宽93厘米

女衫右衽,双排扣,立领,宽袖。天青里面,织盘长纹、寿字纹;领围、袖口、襟边、下摆均镶宽幅双道黑条纹花边,其间织蝙蝠纹、绣梅竹,其侧绣折枝花带。这种镶花边的女衫在晚清时期非常流行
天青纱镶花边女上衣




其他展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