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圖間 - 香港印藝傳奇
一樓 專題展覽館五
2020年10月7日 – 2021年7月26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版畫工作室聯合主辦
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版畫工作室聯合籌劃
香港版畫工作室策展
在電腦排版及柯色印刷尚未出現的年代,你可否想像到書本、海報或其他印刷品,究竟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為大家發掘活字印刷及平版石印這兩種傳統印藝的有趣故事。展覽除了向觀眾展現快將失傳的印刷技術,亦介紹年青設計師如何以創意為活字及活版印刷帶來全新面貌,設計出新一代的印刷品。
展覽追溯到19世紀初,馬禮遜從英國來華傳教,開啟了近代中文活字發展。當時,由英華書院研發鑄造的明體字稱為「香港字」,被譽為是最美的中文活字,更遠銷海外各國,其蹤影見於理雅各翻譯的《中國經典》、羅存德編撰的《英華字典》、王韜的《循環日報》及孫俊臣為澳洲華工出版的《無師自曉》自學英語手冊。
平版石印則於1826年傳到中國,因製作時間比雕版木刻短,而且成本比活字印刷便宜,在短短數十年間已被廣泛採用。1884年,上海《申報》出版首份以圖像為主的新聞刊物《點石齋畫報》,以平版石印帶領讀者從文字敘事走向圖像敘事的新世界。1930年代,五彩石印海報盛行,以仔細分色、製版、套色施印技術,把讀者從單線勾勒的世界帶至活色生香的觀感世界。
時至今天,平版石印發展成柯式印刷,成為印刷業的主流;活字印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年輕一代探索傳統印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可能性,為傳統工藝注入新生命。
「字裡圖間 — 香港印藝傳奇」展覽及「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特備節目
歡迎下載展覽小冊子
「字裡圖間 - 香港印藝傳奇」虛擬實境導覽
* 不支援Internet Explorer (IE) 瀏覽器
網上節目
聲演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收聽聲演,了解香港印刷業的傳奇故事。
1.《中文報業之父—黃勝與王韜的傳奇》 (文字稿)
2. 《香港魂—博文鑄字陳錫乾》 (文字稿)
3. 《墨香猶在色蘊藏—關蕙農》 (文字稿)
展品精選
| 荷蘭萊登國家民族學博物館收藏1860年的「香港字」鉛製字模及2020年於荷蘭韋斯特贊鑄字工房基金會重鑄的「香港字」鉛字。 |
「香港字」鉛活字 1859 – 1909年 | |
| 活字的排版工序十分考功夫,每一粒字,以至每個字距和行距,也要用鉛粒及鉛片拼出,要求精準。 |
1960年代德國生產的「海德堡風喉照鏡印刷機」, | |
| 這一牆逾十萬粒的中文活字源自元朗的「新昇喜帖印務」,現由香港版畫工作室保存。旁邊的字櫃由不同層架組成,放置各式鉛片、線片、瓜打及英文字粒。 |
昔日商標電版 | |
| Albion印刷機 1930年代 |
年青設計師為傳統印藝注入新一代的創意。 | |
| 二十世紀初的五彩石印海報及手稿 |
亞洲石印局在1926年印製的《遠東雜貨》五彩石印海報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 |
展場相片